English

胡适“十问”

2004-11-07 11:20:00 来源:博览群书 散 木 我有话说

一次偶然在网络上打开了一个有关胡适的纪念网页,显然是在香港或海外制作的,我好奇地发现:这样的纪念一个文化人物的网页,居然还有动画、漫画、反思、介绍、影像等许多的内容,这似乎在我们这边的网上名人纪念馆里是不大看得到的。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它还设计了一组“反思”的问题,让你试着回答如

下的问题:

1、你读过胡适的文章吗?读过哪几篇?对他的文章有什么感觉?

2、读完本专题的介绍后,你最欣赏胡适在哪方面的成就?为什么?

3、你知道《文学改良刍议》的八项建议吗?时至今日,文风与民初时已大为不同了,你认为这八项建议对我们写作还有没有参考价值?为什么?

4、胡适把小时候用来消闲、当时从未被人认真对待的书――白话小说,列入中国文学的主流里;经他以崭新观点解释后,小说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现在你看什么来消闲?你会不会认为,现在所看的书、漫画、电影、电视,有一天会因为你新鲜独到的剖释,而赋有了更高一层的文化意义?

5、胡适所办的《新月》和《独立评论》杂志,皆因为批判当局蹂躏人权而遭禁,胡适本人更一度受警告,又被国民党人撰文围攻。然而,胡适却在1938年泯除前嫌,答应出任中国驻美大使。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令胡适决定“当官”去呢?假如你是当时的胡适,会不会下同样的决定?

6、你知道鲁迅如何评价胡适吗?你认为为什么直至晚年,胡适仍认鲁迅为同道的朋友?

7、胡适曾赞誉他的学生傅斯年:“他的学业根基比我深,读的中国古书比我多的多。”你有遇上这样赞誉学生的老师吗?请举出一位你欣赏的老师,并解释你欣赏他/她的理由。

8、你喜欢新诗还是古诗?请阐述你的理由。?可以从新诗和古诗在字数、用字、格律、音韵、情感的表达方式等角度来阐释你喜欢的诗种的理由;还可以举出内容相近的新旧诗作并列比较,便可凸显你所喜欢诗种的特点?

9、对于既有的、但你认为不合理的判断准则,你会反对它吗?你认为破坏还是建立一套准则难?为什么?能举一个实际的生活例子说明吗??最好从一个生活或时事的例子,小如父母给你的规条、课堂纪律,大如社会法规,去阐述你的观点,并请分析反对或顺从准则的好坏之处在哪里?

10、在胡适一生中,有两次重大的打击,对他日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一个是本网页动画中提到的,胡适年轻时因醉酒而被关进巡捕房;另一件则是康奈尔大学1915年拒绝了胡适的奖学金申请。12年后,胡适谓这是教授们“对我所做的最好一件事”,他因而转校,较专注于学业。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遇过类似把打击变成激励的事件?可否举述出来??除了在学业上,你还可以从运动、校内外活动、旅行经历和生活上的转变等方面,找出你的自己的例子?

这十个问题,方方面面,基本上包含了“认识胡适”这一“普及胡适”话题的主要方面,或者还关乎新文学的历史、中国知识分子的既往、以及对当下中国(两岸三地)教育和民主等的考量,它看似是太平常的,太简单的,或者还多是从青少年励志的角度发问的,不过,如果能够认真地回答清楚这十个问题,也就不容易了。

自由主义的大兴使得胡适这些年大红大紫,历史的尘埃落定之后,人们也颇愿意把那些虽是“过气人物”但其思想遗产却仍然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当下历史的历史人物重新给以诠释,而胡适,这位曾被称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的历史人物,他的思想、言行,依然在相当程度上处在历史现场的位置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会对人格成长中的青少年发生典型和典范的作用(如上述提问中的若干之问),这不禁让人想起胡适弟子、曾任北大图书馆馆长的毛子水在台湾胡适墓前题写的墓志铭的句子:“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胡适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在专家们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如今尤其还需要“普及”,这就如同当下有许多仁人志士热心于编写《公民读本》等,胡适也是需要有一本让青少年来走近、进入其精神世界的读本的,而上述的“十问”,应该就是读书后的“思考题”了。以前我们曾有过不少介绍鲁迅的本子(至于胡适,大概就只有余秋雨们的大作了),不过,能够藏之名山、或者长久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长久激励人心的作品,似乎并不多见,这并非是文笔的妍媸所致,恐怕是与观念的阻障和“宏大叙事”的习成有关,比如上述“十问”中何以“胡适仍认鲁迅为同道的朋友”这一问题,它可是极具紧张的历史张力的,对此可能我们就会是陌生的,或者是不解的。因为我们是习惯于将鲁迅和胡适视为“两军对垒”的人物的,反之,现在也有臆想他们会“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这都是“格”出来的历史想象,也皆有悖于事实――鲁迅生前诚然遭到过无数的攻击,但攻击者中却并没有胡适,虽然遥自“五四”之后他们就产生了严重的思想分歧,鲁迅曾就胡适的“整理国故”、会见溥仪、“人权派”立场、对日方针等不无看法,胡适则取“老僧不见不闻”的韬略,采取不与之争的态度,而当鲁迅逝世之后苏雪林等以群噬鲁迅为快,胡适以为“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这就是胡适,即那个雍雍穆穆的胡适。当然,也不必讳言胡适对鲁迅基于不同政治观和文化观而带出的歧异,在给定的那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中,他们甚至是参商不相见地被历史长河阻隔着,这何来“相逢一笑”式的旷达和释怀呢?胡适在给苏雪林信中所说“鲁迅狺狺攻击我们,其实何损于我们一丝一毫”,就是这表现之一,后来他在台湾演讲《中国文艺复兴》,在提到鲁迅的功绩后,他又说“鲁迅先生的毛病喜欢人家捧他”,“他要去赶热闹,慢慢走上变质的路子”,也是胡适对鲁迅的一种观照,反之,更毋须说“鲁迅如何评价胡适”了。

认识胡适、认识鲁迅,都不是太容易的事,如果要见一个“奕奕如在目前”的胡适或鲁迅,更是不易。然而,在一个“圣人”们纷纷走下“神坛”的解构历史的时代,它大概也不是太难的事,只要你放低姿态,这样殷殷地“十问”……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